四川君逸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规模型
四川君逸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 2002年5月,公司以智能视频分析技术、音视频接入和处理技术、地理空间信息处理技术、物联网边缘服务网关技术、能源管理节能技术、大数据平台技术等核心技术作为技术支撑,根据客户的个性化和定制化需求,为政府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等用户提供智慧市政、智慧管廊、智慧公安、智慧交通及智慧楼宇、智慧场馆、智慧金融安防、智慧校园等领域的智慧城市综合解决方案。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公司在智慧城市领域形成了一系列核心技术,具备技术咨询、方案设计、软硬件的开发、系统集成、项目实施和运营维护等全过程能力,在智慧城市领域处于西南领导地位。公司于2023年7月26日成功上市迈入新的台阶。
2019年4月公司通过了软件成熟度 CMMI5级认证,即最高级别的认证(持续优化级),表明企业在软件研发管理能力和质量管理体系已跻身国内软件行业前列。公司研发的IBMS智能楼宇综合管理系统V2.1、地下综合管廊三维智慧化管控系统,分别被四川省、成都市评为2017年、2018年“首版次软件产品”。君逸数码研发的“人脸抓拍对比服务器”专利和“一种银行柜员操作信息处理装置”专利分别获得四川省专利二等奖和三等奖。截至目前,公司已经形成了一系列核心技术和解决方案,拥有发明专利29项,实用新型专利35项,软件著作权188项,参编国家标准4项、地方标准5项、团体标准2项、行业白皮书2项,并参与2项成都政府在智慧管廊相关领域技术规范的起草,公司的技术优势助力其实现智慧城市行业解决方案的推广和应用,奠定了公司在行业内的核心竞争力。
产品名称:君逸数码智慧楼宇IBMS综合管控系统软件V2.0
申报类别:行业应用软件
软件产品主要功能包括:综合布线及计算机网络子系统、灯光控制子系统、视频监控子系统、能源管理子系统、楼宇自动化控制子系统、IBMS智能楼宇综合管理平台、停车场管理及车位引导子系统门、禁一卡通及访客管理子系统、多媒体会议子系统、背景音乐子系统、信息发布子系统等。
性能指标:支持图片叠加,支持字符叠加,支持叠加后的视频文件存储,支持安全认证机制拦截非法访问,视频叠加延迟小于500毫秒,具有人脸识别准确率达到99%以上,支持真人检测、人脸比对等生物识别技术误报率小于0.02%。
1、创新一种人工智能垂域大模型技术,对楼宇进行精细化管理应用实例
采用新一代深度学习技术和垂域大模型技术对应用场景中的进行商业空间分析、行为分析、人脸布控与轨迹跟踪)、人流量统计、数字孪生智能环境调控和能耗分析实现对楼宇的精细化管理。
2、首创建筑 BIM 地理模型技术,三维可视化,提供快速地图发布与智能更新服务
具有模型库管理,模型库支持 10000+模型的存储和管理,具有模型与地图叠加,支持在园区/楼宇BIM模型上显示实时数据、BIM 模型最高支持 lod500,支持3ds Max、Revit、Bentley、Tekla、ArchiCAD、CATIA 等格式BIM模型,支持统计数据、分析数据、报警数据,支持数据动态模拟展示,支持阳光、雾化、bloom 泛光、HDR高光、环境贴图、AO贴图、光照贴图、阴影贴图、模型跟随动画、水波特效、后期特效合成等三维可视化开发接口与参数配置,实现GIS大场景下的可视化特效,支持对可视化主题的模板管理、场景编排管理等功能,动画展示延迟小于1秒,报警数据延迟小于200毫秒,实时数据延迟小于200毫秒。提供基于 GIS的热力图、飞线图、散点图、粒子特效、雾化、阴影等二维、三维可视化特效提供快速地图发布与智能更新17服务,对二维矢量数据、三维倾斜摄影、三维手工建模、地形dem数据、BIM、IFC模型数据的统一融合管理与相关服务发布的能力。
3、突破基于云计算的微服务构架方法,实现旧业务平台与新的中台无缝集成
在云计算环境下,利用微服务构架方法软件底座及中台进行了重新构架,并通过轻量级接口完成旧系统的功能迁移到新的底座上,实现旧业务平台与新的中台无缝集成,并满足“低耦合、高弹性、易迁移、终端自动生成小程序部署的要求。
软件行业优秀案例
案例名称:城市级地下综合管廊智能管控及运维平台应用
本项目是集综合监控系统、数据分析与评估系统、巡检机器人系统、赋能平台四大模块于一体的综合管理系统。通过机器人系统控制机器人在管廊内巡检,及简单故障维修,数据通过地下管廊的光纤环网实时上传数据至数据分析与评估系统,数据分析与评估系统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判断,并自动执行分析结果对应的预设操作,使用GIS地图、CAD图纸和组态的方式从多个视角和维度展示地下综合管廊所有设备运行状态和预警信息,实现地下管廊的监控需要,项目组历经10年,先后突破以下理论、技术及工程应用难题。
面向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和提升国家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增强城市安全韧性需求,项目在国家住建部科技示范项目等课题项目支撑下,研发了大型综合管廊系统运维数据采集、传输和人机协同巡检技术、数据驱动的大型综合管廊运维管理及风险评价技术以及复杂环境下大型综合管廊运维管理及韧性提升技术,形成了城市地下复杂环境大型管廊智能监控及运维系统体系。项目主要技术特点如下:
(1)数据采集模块采用了对称非均匀线型传感器阵列(SDCA)技术、多尺度信号融合去噪技术(MLSF)、数据融合优化技术、基于双重采样的网络数据载体判重技术,实现了对管廊环境的精确感知、传感数据的去噪提质、多源异构数据的融合智能管理以及网络数据的高效传输。
(2)在风险分析模块中,引入传感器监测数据为驱动,提出数据迭代方法,融合静态与动态数据,实时修正并反映风险水准,采用云模型-灰关联分析实现风险排序,实现了复杂风险耦合分析。提出了优化主动学习的高斯代理模型和具有智能关注功能的搜索函数,构建了针对地下工程运维风险的单侧尾部的新算法,对单侧尾部概率的估计误差降低了30%。
(3)在运维保障模块中,以碱式硫酸镁胶凝材料(BMSC)为基质,以生物基循环木纤维(RWF)和玄武岩纤维(BF)为增强改性材料,开发了轻质高强的管线低碳防火材料,用于管廊重要管线防护,降低了火灾风险。相比传统的硅酸钙板,耐火极限时间提高了133%以上,相比未改性的BMSC材料,抗折强度提升80%以上。
项目研究内容受国家住建部科技示范项目资助,获得授权发明专利6项、软著4项,发表相关SCI、EI学术论文9篇,培养专业技术人才10名。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